政協委員如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作用
www.195617.tw
2020-06-23 17:24 閱讀:29252次 作者:陸 杉 編輯:班潔 來源:廣西百色政協網
政協委員如何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作用
陸 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政協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統一戰線內部結構變化,深入研究更好發揮政協界別作用的思路和辦法,擴大團結面、增強包容性,拓展有序政治參與空間?!倍糯髨蟾嫣岢龅膶嵤┼l村振興戰略,既是當前最重要的中心任務之一,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藍圖不可缺失的重要板塊。政協委員應該善于抓住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偉大斗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歷史機遇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給了廣大農民一顆定心丸。因為“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政策明朗了以后,各地都會因地制宜,整合利用,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進行土地大規模的流轉、農業產業化的規模種植、培養新型的職業農民,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豐富農村文化,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同時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出臺優惠政策,發揮地方資源優勢,搭設人才培養平臺,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梢哉f,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是鄉村發展的一個新的歷史機遇,為今后的工作指出了明確的思路。
二、當前桂西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障礙
(一)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任務依然艱巨。脫貧攻堅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強弱項的重點任務,鄉村振興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二者是內在統一的。要振興鄉村,擺脫貧困是前提。打好脫貧攻堅戰,本身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就貧困地區而言,2020年之前的鄉村振興,核心還是脫貧攻堅。以百色市德??h為例,該縣是集“老、少、邊、山、窮”于一體的典型貧困縣,全縣面積250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36.8萬人,是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的滇黔桂石漠化綜合治理縣。全縣70%的面積是石山,農民人均耕地不到0.5畝。2015年,德??h精準識別建檔立卡的貧困村有80個,貧困戶18858戶,貧困人口70297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既有利于當前加快實現脫貧目標、鞏固脫貧成果,也有利于為脫貧之后從根本上改變貧困地區面貌奠定基礎。因此,要做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與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的有機銜接。
(二)農村能人流失嚴重,鄉村建設“失血”過多。長期以來,資金、土地、人才等各種要素單向由農村流入城市、造成農村嚴重“失血”“貧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抓住“錢、地、人”等關鍵環節,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體制機制障礙,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促進公共資源城鄉均衡配置,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任何事業的推進、任何決策的實施,最終都得依靠“人”去完成。因此,必須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造就更多鄉土人才,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要堅持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一起抓,兩個輪子一起轉,要處理好“走出去”“留下來”和“引回來”的關系,讓進城的進得放心,留在鄉村的留得安心;要創造條件讓農村的產業留住人,讓農村的環境留住人,讓農村的機會吸引人,讓農村更有人氣。
(三)異地扶貧開發區還需要“扶智”與“扶志”。為從根本上解決生態脆弱、生存環境惡劣、缺乏發展產業資源地區貧困人口的生存問題,各貧困縣都按照中央提出的“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的要求,在“十三五”期間,有計劃、有組織地建設安置點,妥善安置移民。德??h以縣內建設集中安置點和跨縣至百色市安置相結合的方式,計劃搬遷建檔立卡貧困戶3941戶17020人。截至2018年7月,該縣已完成9個安置點的住房建設,搬遷入住建檔立卡貧困戶1366戶5825人。通過易地搬遷,讓搬遷群眾住房條件徹底改善。然而要徹底保障后續生計,實現了“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還需要在就業創業、技能培訓、教育保障、醫療保障、文化服務等方面下大力氣、下苦功夫。
三、政協委員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作用
(一)深入調研,摸清家底。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農業現代化,沒有農村繁榮富強,沒有農民安居樂業,國家現代化就是不完整、不全面、不鞏固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對象一般是傳統農業大區,農村仍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農業仍是實現在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國“兩個同步”的短腿。與東部發達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最大的差距在農村,但德保矮馬產業、靖西邊關文化旅游等獨特的優勢和潛力也在農村。各地政協委員要以十九大精神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為引領,加強調查研究,全面摸清“三農”家底,找到適合本地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的特色項目,為地方黨委、政府做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二)加強宣傳,全民動員。政協委員要一如既往地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敞開胸懷,廣交朋友,做好黨和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讓十九大精神家喻戶曉。在推動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等方面積極出謀獻策。鄉村振興關鍵在于各級政府主導,廣大農村居民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無疑將在未來有效提振鄉村經濟,從根本上改變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對于農村普通老百姓和基層干部來說,希望鄉村振興戰略能為他們解決什么樣的具體問題?希望自己的家鄉能夠朝著那個方面發展?他們對戰略的實施有什么樣的期盼?要通過深入調研,了解基層和群眾的所需所求所期所盼。
(三)積極協調,培訓人才。中央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目標已經清楚,任務已經明確。政協委員既要認真發揮監督作用,也要主動作為。由于政協委員來自不同的專業技術領域,掌握更多的專業技術技能,這就為他們組織專業技能培訓、組織文化活動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為黨委、政府凝心聚力、動員群眾共同振興鄉村提供人才保障。
(四)完善制度,有效治理。政協委員應該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主動對鄉村管理和治理提出積極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完善“一約四會”管理體制。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契機,推動農村文化發展和繁榮;以干凈整潔為抓手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廣泛開展文明鄉鎮、文明社區、文明家庭等群眾性創建活動,提高鄉風文明建設水平;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建設,探索鄉村治理體系;大力推進農村經濟發展,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五)移民搬遷,后續發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后續建設和管理,同樣是實施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項目之一。政協委員也要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看家本領,通過促進創新管理模式,推動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和管理工作,加快搬遷群眾融入城鎮生活,提高搬遷群眾幸福感,使他們真正“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比如促成建立健全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自治組織為主體、以政府服務機構為補充的社區治理結構,增強社區管理水平;促成充分利用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的契機,加快推進搬遷群眾產業、就業、創業等“三業”發展,實現搬遷群眾“可發展、能致富”;促成將易地扶貧搬遷與農村改革振興相結合,強化搬遷戶林地、耕地、田地的綜合管理利用,盤活搬遷農戶土地資源,實現搬遷農戶增收與生態恢復雙贏;促成建設最美長廊、移風易俗長廊、議事會長廊等“文化三廊”引導搬遷群眾樹立文明新風,實現搬遷群眾物質和精神文化的雙富足;促成將易地扶貧搬遷與感恩自立教育相結合,激發搬遷群眾自力更生的信心和斗志,增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等等。
(作者:德??h文聯干部)
(責編:黃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