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法則》導讀隨想
文 | 呂忠梅
《生命的法則》導讀活動日前業已結束。感謝“疫情防控讀書群”群主朱永新委員給我提供的機會,邀請我對《生命的法則》一書進行導讀。特別是在我提出約請不同學科的委員組建導讀小群,進行讀書活動新嘗試時,朱永新委員不僅給予熱情鼓勵,而且還推薦了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劉華杰教授加入,豐富導讀小群的學科成分!感謝潘碧靈、鄭秉文、丁元竹、楊忠岐委員接受我的不情之請,不僅自己認真讀書,而且都在本職工作之余投入大量時間為大家提供專業視角的精彩導讀!感謝戚建國、葉小文、張連起、郭媛媛、張嘉極、楊小波等委員積極參與討論交流,不僅通過交流促進開闊視野,而且為導讀小組更加努力加油打氣!
正是因為大家的鼓勵、參與、促進,才有了《生命的法則》導讀活動從4月5日到4月20日的持續展開。近三周的時間里,導讀小組成員先后發布文章13篇,在讀書小組微信群和委員讀書群中討論和互動交流數十次。
01
選書與讀書
因為過去長期從事法律教學和學術研究,以書為伴是一種工作和生活方式,既是讀者、又是作者。法律人以研究“人的行為規則”為專攻,自詡為“職業讀手、業余寫手”,以“做有用的事,說勇敢的話,沉思美好的東西”為追求。自進入法學領域40年來,遇到了太多與“人的行為”有關的書籍,深感選書讀書如擇友。做讀者,對“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更深體會,在各種機緣際會后,有了見字如面的“故友”、催人靜觀的“茶友”、忠言逆耳的“義友”;也會過了話題常新的“聊友”、激情漸漲的“酒友”、滿嘴火車的“混友”。做作者,深知“書永遠屬于讀者”,在無數不眠之夜后,有了不離不棄的“蜜友”、商榷不斷的“戰友”、互促互幫的“摯友”;也見過善意規勸的“幕友”、直指痛處的“諍友”、斷章取義的“損友”。
到政協工作以后,自己過去的工作經歷、讀書方式并不完全適用,不斷面臨著知識枯竭、本領恐慌、崗位焦慮的新挑戰,渴望尋找新的“書友”,以穩定的學習和自省來增強能力、提升水平,切身地體會著“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對于新時代政協工作的價值與意義。當前正在開展的政協委員和政協機關工作人員讀書活動,于我而言,既有自己讀書的任務,也有組織委員讀書的職責,是一個極好地通過與委員們共同讀書開闊視野、在組織委員讀書過程中提高能力的機會,十分值得珍惜。
02
讀薄與讀厚
汪洋主席指出:政協委員應該是最喜歡讀書的群體,最有條件讀書的群體,最能夠把書讀好的群體。在全國政協這個大家庭中,委員們來自不同學科、不同領域,不乏專業領域的翹楚,學術造詣深厚;也薈萃了從政、從業經歷豐富的精英,理論與實踐俱佳,個個都是喜歡讀書、有條件讀書、能夠把書讀好的“高手”。在這樣的群體中開展讀書活動,如何為委員們推薦好書、怎樣才能組織委員們共同讀書、用什么方式持續推進委員讀書活動,亟待思考和探索。
《生命的法則》導讀活動,以一本書為載體、由不同學科的委員和專家進行解讀和展開,呈現把一本書“讀薄”再到引申出多本書的“讀厚”過程。同時,通過對書中的一種觀點從不同學科、不同角度解讀的方式,探索從委員個人讀書到集體讀書的方式,對組織委員讀書活動進行了一次“微實驗”。
《生命的法則》雖然是一本科普書,但“生態環境保護”這個主題涉及的知識面廣泛、學科背景復雜、思維方式多元,特別適合約請委員進行“跨界”讀書和交流。因此,在我邀請的委員和專家中,不僅包括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兩大領域,而且在兩大領域內還分別有不同的學科背景。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都用最簡明的語言概括《生命的法則》核心內容和主要觀點,把書“讀薄”的功底展現得淋漓盡致。
同時,各位導讀者展示的“讀厚”更是精彩紛呈,令人目不暇接。丁元竹委員的導讀雖然不長,但提出的觀點十分鮮明———平衡的人文生態也是生命的法則,社會學思維路徑清晰可見。潘碧靈委員以科學家的嚴謹與求真態度,用閱讀筆記、導讀、感悟與啟示三篇文章,認真梳理核心內容、思考中國問題、提出建設性意見。劉華杰教授的閱讀筆記,既肯定了基本觀點、也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并以自己的肯尼亞見聞和與相關學者的對話,旁征博引,介紹了多部生態保護著作和學者。鄭秉文委員用經濟學原理解讀“塞倫蓋蒂法則”,以經濟學眼光審視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中國的現狀,令人深思。楊忠岐委員由《生命的法則》論及我國古代的生態保護理念,結合自己的林業科學研究背景,闡述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這種“讀厚”,既是導讀者從各自的學科背景出發,理解“塞倫蓋帝法則”,凝聚生態環境保護共識的過程;也是委員們履職盡責,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建言資政的過程。
委員和專家導讀《生命的法則》一書過程中,針對“塞倫蓋帝法則”這個核心問題的分析,充分展示了不同學科的不同分析方法、不同話語體系、不同研究范式。在給人以啟迪的同時,也給人以提示:如何在這些“不同”中找到對話與交流的“共鳴點”“共情點”,以知識或方法增量吸引委員、以突破專業局限激勵委員,將讀書變成一種讓參與者人人有貢獻、人人有收獲的集體活動,是讀書活動能否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
(作者系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