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政協民族宗教法制委員會
(2015年12月)
為進一步學習和借鑒貴州、云南省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先進經驗,推動百色市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工作,根據政協百色市委員會2015年工作要點,政協副主席韋啟良率市政協民族宗教法制委員會的領導組成考察組于2015年11月24日至29日赴貴州的織金、畢節及云南的昭通、楚雄、紅河等市(州、縣)進行調研,期間,考察組不但聽取了當地職能部門關于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情況的介紹,而且還深入實地與群眾進行交流,探討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的做法和成功的經驗,通過以上調查,考察組對貴州、云南省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情況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和認識,現將考察情況匯報如下:
一、貴州、云南省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做法和經驗
(一)明確發展目標,加強組織領導
貴州、云南兩省高度重視旅游業,先后出臺了關于建設旅游強省的政策性文件,把發展旅游業作為實現經濟大省的重要手段來抓,兩省的市(州)、縣(區)認真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旅游強省的精神,相應出臺了大力發展旅游業的文件,樹立起抓旅游開發就是抓精神文明建設、抓經濟結構調整、抓可持續發展、抓經濟穩步增長的觀點,切實把旅游開發作為一個重要工作擺上黨政的議事日程,成立了市(州)、縣(區)旅游產業領導小組和旅游產業重大項目推進協調領導小組,由市(州)、縣(區)人民政府和政協主要領導分別擔任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進一步加強對旅游產業和重大項目的領導、組織和協調,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做好規劃,確保少數民族村寨鄉村旅游資源有序開發
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貴州、云南省各級政府切實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支持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產業發展,按照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定位、功能分區、產業布局等要求,科學編制好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規劃,突出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做法是:一是深入調查做好統計,全面掌握少數民族村寨的分布情況、自然資源、民族構成、民族文化、發展現狀等信息,為科學編制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規劃打下良好基礎。二是注重針對性,在編制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總體規劃時,注重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相結合、與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規劃相結合、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相結合、與少數民族群眾的實際生產生活需要相結合,與當地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原則。三是做好統籌指導工作,根據各少數民族村寨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民族文化優勢等條件,按照“走特色文化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思路,統籌指導各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方向,突出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特點。
(三)建立多元投資機制,促進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業快速發展
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在國家、地方財政扶持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籌集到足夠的資金進行開發,促進少數民族村寨群眾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在這個問題上,貴州、云南省各級政府大膽探索,勇于實踐,按照“自然風光與民族文化相結合、資源與市場相結合、開發與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建立起由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民間資本參與的投資體制,形成了投資主體多元化,經營管理多樣化的旅游市場。每年,各級地方政府都由財政安排一定的資金支持少數民族村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保護、整體形象宣傳、旅游產品開發、學術研討等,并結合正在實施的“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生態家園建設、農村危房改造等工程,大力整合部門資金投入到完善少數民族村寨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使少數民族村寨旅游基礎設施躍上新臺階。同時,大力鼓勵民營企業和民間資金投資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項目,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在土地轉讓、租憑、出售等方面給予投資者優惠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點通過合并、合資、合作等方式進行全方位、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強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整體競爭力。通過以上運作,貴州、云南兩省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成效顯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貴州省畢節市的百里杜鵑管理區和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尼蘇小鎮,前者利用生態扶貧、危房改造工程等政策,整合部門資金及民間資本的投入,建成了百里杜鵑管理區,管理區里有21個民族,人口11萬,建有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點18個,有特色的鄉村旅游景點20余處,少數民族村寨里的農家旅館、飯店達130余家,2015年接待游客約153萬人次,農家餐館和農家旅館戶年均收入達9萬余元;而后者則是通過“美麗家園”行動計劃在原址上投入3.35億元(居民投資約1.2億元)打造出具有深厚彝族文化傳統的旅游小鎮,有農戶361戶,人口1347人,民居370套房,每套房都設有商鋪和家庭旅館,小鎮里還建有民族文化廣場,景觀水體、民族風情商業街,由于小鎮瀕臨大屯海、長橋海兩個大湖,地理環境十分優美,吸引了許多游客,人們紛紛來此休閑養生、購物旅游、文化體驗,農戶的經濟收入由過去的種植業為主轉變為以旅游業為主,人均年純收入達9187元,全鎮農戶全部實現了脫貧致富的目標。
(四)突出特色,實行可持續發展
貴州、云南省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獨具特色,在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資源開發中,兩省的各級地方政府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路,強化精品意識,優先開發具有比較優勢的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資源,把最能反映民族特色的山水風光、文物古跡、民族風情融為一體,使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既星光燦爛,又重點突出,以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引入入勝的內容吸引游客。更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兩省的地方政府在對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進行開發時都堅持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合理開發,合理利用,切實處理好人與自然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結合、開發與保護相結合、開發與經濟發展相結合、開發與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的關系,做到既發揚、提煉、傳播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又促進了少數民族村寨群眾經濟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為民族團結進步和共同繁榮作出了貢獻。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紫溪鎮紫溪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村于1994年因支持修建水庫而異地搬遷形成的一個自然村,有84戶365人,居住著彝、漢、苗3個民族,其中彝族人口340人,是一個集移民、民族、貧困為一體的彝族村寨。2012年當地政府將其作為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示范點進行了開發建設,在打造中,堅持因地制宜,重視差異性,民居改建不搞一刀切,不全部拆遷,而是盡量保留原址原房,充分展示彝族原生態的傳統民居特點,同時,注重把彝族民俗民間文化與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使整個村寨洋溢著彝族特色元素,濃郁的彝族風情和優美的環境吸引了大批游人,每到周末,寨里的農家樂酒店和家庭旅館都爆滿,農家樂酒店年純收入最低的也有二十幾萬元,高的是達五、六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旅游業已成為紫溪村彝族群眾的主打產業。
二、對百色市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旅游的建議
百色市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有壯、漢、瑤、苗、彝、仡佬、回7個世居民族,總人口412萬余人。其中,壯族人口329萬余人,約占人口總數的80%,分南壯、北壯兩個支系?,幾迦丝?5萬余人,分藍靛瑤、盤古瑤、背簍瑤、木柄瑤等支系,支系間的語言差異較大,生活習俗也盡不相同。苗族人口13萬余人,分偏苗、紅頭苗、清水苗、花苗、素苗、白苗6個支系,支系間語言、習俗差異較大。而彝族、仡佬族、回族的人口較少,不足萬人,特別是回族,全市人口僅500余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百色各民族世代相傳,共同生息,以他們的勤勞勇敢和聰明才智,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民俗文化,壯族農歷“三月三”歌節、瑤族“盤王節”、苗族“跳坡節”、彝族“火把節”和“跳弓節”、仡佬族“拜樹節”是百色少數民族重大的傳統節日,在青銅鑄造、制陶、民居建筑、扎染、刺繡、服飾、蠟染、音樂舞蹈以及民間文化等方面,都顯示出濃郁的民族特點,豐富的民族資源為我市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旅游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為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盡快制定出臺百色市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規劃
由市旅游發展委員會牽頭,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參與組成聯合調查組,就百色市少數民族村寨的分布情況、自然資源、民族構成、民族文化、發展現狀等進行全面調查和統計,在此基礎上,結合百色市旅游業發展趨勢和“十三五”規劃,盡快編制出臺百色市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規劃。
(二)整合各種優惠政策,打造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試范區
百色是旅游資源的富集區,旅游資源品質好、檔次高,紅色旅游、自然生態旅游早已名聞遐邇。因此,大力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旅游,不斷豐富百色市的旅游內容,是促進我市旅游業躍上一個新臺階的重要舉措。我市應充分利用正在實施的“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生態移民搬遷、農村危房改造、村村通水泥路等工程,整合部門資金,在旅游業發展較好的縣打造幾個少數民族村寨旅游試范點,通過實踐和探索,不斷總結經驗,為全面展開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和打下良好的開端。
(三)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發展少數民族村寨旅游,其目的就是改善少數民族群眾的生活水平,增加收入,進一步保護和發展好少數民族的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提高廣大少數民族群眾的文化素質,增強少數民族村寨的綜合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繁榮、民族和諧團結。因此,我市在對少數民族村寨旅游開發時,一定要把保護與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正確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不能因為開發而損壞或毀壞少數民族村寨的人文地理和民族民俗文化這個瑰寶,我們要保護和充分利用好這個魅力無窮的瑰寶來吸引更多的游客,發揮出它的經濟價值,讓廣大群眾認識到保護的重要性,實現開發中保護、保護中開發的目標。要強化少數民族村寨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夯實發展基礎,大力推進少數民族村寨的產業結構調整,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族文化建設,增強少數民族村寨自我發展能力,走可持續健康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