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縣政協“五抓”黨風廉政促進履職提質增效
www.195617.tw
2020-12-14 16:12 閱讀:2314次 作者:阮孟霖 楊愛庚 編輯:楊煜智 來源:凌云政協網
近年來,凌云縣政協以“實施新時代政協黨建引領工程”為契機,以黨風廉政建設為引領, 切實把全面從嚴治黨的新思想、新任務、新要求貫穿到政協履職的全過程,為政協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一、加強學習教育, 夯實廉潔履職思想基礎
該縣政協黨組始終把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作為機關建設的一項經常性重要工作,堅持從根本抓起,從源頭抓起,從理想信念上抓起,以政協各類會議為載體,組織政協班子、政協常委以及機關干部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精神、《黨章》《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廉政準則》以及自治區紀委、市紀委和凌云縣紀委全會精神等的學習。還通過開展“學習強國”積分大比拼、讀原著交心得、黨章黨紀法規知識考試等多種形式、多角度深化學習教育,引導政協系統干部隊伍補足“精神鈣”、把好“總開關”,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牢牢筑起拒腐防變的長堤,切實做到遵守黨紀不動搖,執行黨紀不走樣,使“不想腐”成為常態。
二、健全規章制度,壓實廉政工作紀律保障
黨風廉政建設工作是一項重大的系統工程、長久工程,為完善從嚴治黨責任體系,強化內控管理,織密無縫可鉆、堅不可摧的“籬笆”,凌云縣政協黨組堅持民主決策制度、民主生活會制度、述職述廉制度,還指導機關完善了《凌云縣政協關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規則》《凌云縣政協會議制度》等7項制度,編成160份以小冊子的形式實現政協委員、機關干部人手一份。不斷強化制度的執行力和效能,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著力在“勇于擔當、求真務實、強化服務、精益求精”方面下功夫,把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放在首位,堅決維護制度權威、保障制度執行,通過規章制度的剛性約束,持之以恒深化機關作風建設,使工作作風進一步嚴起來,有效防范了“牛欄關貓”,切實提高了政協系統干部隊伍“不能腐”水平,切實保證了政協履職提質增效。兩年來,該縣政協開展的油茶、桑蠶、文化旅游等4個課題調研所形成的履職成果均獲得縣委書記、縣長的批示,并將政協的意見建議批轉各鄉鎮和有關部門組織學習和采納落實,助推了“廣西特色旅游名縣”的成功創建和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
三、寓教育于活動,營造良好的政治氛圍
該縣政協經常性開展廉政警示教育活動,邀請縣委常委、紀委書記、監察委主任辛榮根到縣政協以案為鑒的方式給機關干部、政協委員上黨風廉政教育主題課,向委員和干部敲響了警鐘,使“不敢腐”成為行動自覺;組織機關黨員干部先后到百色起義紀念館、縣中山紀念堂、紀念碑、彩架紅八軍突圍遺址、龍州起義紀念館等地開展廉政教育活動,使“睹物、思人、品史、警人”成為常態;帶領黨員及部分政協委員到百色廉政教育基地、縣看守所開展警示教育活動,使大家心靈受震動、思想受洗滌、行動受管控。通過活動載體,時刻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進一步筑牢班子、委員和機關干部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堅定了信念、振奮了精神,保持政協良好的政治生態。
四、落實主體責任,強化對“一把手”監督和同級監督
該縣政協認真落實“一把手”負責制,主要領導做到主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點環節親自協調,堅持以上帶下,結合主席、副主席聯系工委、聯系界別制度經常開展廉政提醒、廉政談話、廉政家訪活動,每季度向縣紀委報告一次廉政談話情況。長期開展重大節假日廉政提醒,通過手機短信、機關工作群、委員聯絡群等發送廉政提醒信息,打好“預防針”。成立內部廉政監督小組,緊盯“一把手”這個“關鍵少數”,全力推行“三重一大”民主決策清單和“一把手”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兩項清單”的實施,有效預防“一把手”開會“一言堂”、用人“一句話”、財務“一支筆”等問題發生;積極配合縣紀委監委派駐紀檢監察組對政協會風會紀、領導干部個人重大事項報告、干部職工隊伍作風建設等重點工作、重點環節、重要崗位進行常規性監督,使“咬耳扯袖”成為常態,進一步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
五、堅持黨建引領,推動政協履職提質增效
該縣政協進一步加強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搭建黨建新平抬,建成了機關黨建研究、黨員活動和廉政教育等“三室”,嚴格規范“三會一課”制度,大力推進機關作風紀律整頓,發揮好黨組織領航履職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激發了政協履職作為的新動力。以求真務實、腳踏實地的工作作風深入開展調研視察、民主評議、脫貧攻堅等工作,高質量完成工作任務;不斷鞏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筑牢政協系統干部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以黨風廉政建設新成效推動政協工作新作為。兩年來,該縣政協的社情民意、政協協商與基層協商有效銜接、黨風廉政建設等有關工作獲得自治區、百色市政協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區、全市有關政協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推廣經驗。□阮孟霖 楊愛庚